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掠影-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3 09/21 16:50:51
来源:湖南日报

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掠影

字体:

  肖 畅 何 嫘 彭 海

  地处我省西南边陲,怀化南部,沅水上游,湘黔两省交界地区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

  八百年前,魏了翁在此创办鹤山书院,结庐授业、切磋教益,探究义理之学,使靖州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发源地。此后,一颗崇文重教的种子,在这里扎根、发芽。

  如今,这个大山深处的山城,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价值的重要途径。以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采取“一校一品”模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心田,涵养着崇学向上的力量。

  厚植沃土

  将文化传承的大旗,高高举起

  走进岩脚侗寨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只见靖州乐群小学的学生正在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在雕花蜜饯传习所,学生们在雕花蜜饯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从正确拿蜜饯刀入手,以青柚为原材料,跟着老师一刀一刀尝试雕刻简单的花纹、树叶、小鸟。循着琵琶演奏的阵阵悦耳声,我们来到侗琵琶传习所,只见学生们正饶有兴致地跟着侗琵琶传承人学习唱侗歌、弹侗琵琶,在轻快的曲调中开启一场传统民俗与非遗文化之旅。

  在土桥小学,被编入课程的织锦深受学生喜爱,大家在老师的手把手示范下,开始学着织就简易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在飞山小学“银饰之美”工作坊,不少学生已能灵活安全地运用画、剪、贴、刻、镂、卷、打孔、串接等8种银饰制作方法,制作银项圈、银帽、银冠、银角等立体或半立体银饰作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作为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靖州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资源,苗族歌鼟、雕花蜜饯、芦笙舞、织锦等传统文化与技艺,星光璀璨。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旗,在靖州高高举起。

  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沃土。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将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近3年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0余万元,支持校园文化、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校园传统文化宣讲有平台、课程有教材、活动有阵地。

  政府扛旗,部门联动,上下同欲。县教育局联合县文旅广体局出台实施方案,将传统文化引进校园,明确课时安排、非遗传承人师资安排、经费保障等。多部门联合打造岩脚侗寨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侗族文化。联合县鹤山学研究会、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编写《鹤山文韵》,并纳入小学和初中的教学内容。

  “我们还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将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构建校长亲自抓、各学科组具体抓、教职工合力抓等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海说。

 扛牢使命

  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静待花开

  开学季,一节别出心裁的第一课,在永平学校进行。当天,该校所有学生身着精美的苗族服饰,享受一场苗族歌鼟带来的文化盛宴。

  据了解,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声”产生浓厚兴趣。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名为“苗族歌鼟”,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2006年,“苗族歌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永平学校的课堂上,老师对苗族歌鼟形成的历史渊源、苗族语言、苗族习俗、苗族服饰,以及苗族歌鼟的歌调分类、演唱特点、演唱技法进行讲解。学生一边跟着老师学习,一边认真做好笔记,标上音调,反复练习。

  致敬传统、坚守文化、扛牢使命,了解、熟知与热爱,是前提。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全面开花”?

  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各校纷纷成立民族教育领导机构,认真落实少数民族教育照顾政策,积极编写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的校本教材,打造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先后开发《走进锹里》《魏了翁诗词》《我爱家乡》《银饰之美》等精品校本教材,结合地方教育、综合实践等课程,将校本教材融入到课堂、融入到活动之中。同时注重特色发展,实行“一校一品”发展策略,着力打造多元传统文化共荣局面。

  非遗传承人与教师团队从哪来?谁来教?

  该县实行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邀请13名非遗传承人、本地民间艺人到校任教。注重人才培养,结合本地民族教育资源,组建一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目前全县传承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已达100余人,他们利用课后服务活动,组建苗鼓队、苗族歌鼟队、嘞嘞端民族合唱团,创办苗锦苗绣工作坊、银饰之美工作坊,通过面对面传唱、手把手传授,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土桥小学《苗锦》、飞山小学“银饰之美”荣获我省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靖州职业教育总校、三锹学校、藕团小学、大堡子小学、平茶小学成功申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通过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启智润心、培根铸魂,不仅在学生心里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也为靖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该县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3%,高中阶段入学率96%,普职比达到1:1,在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市州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实地督查中,荣获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优秀单位。县委、县政府荣获怀化市尊师重教先进集体,连续2年获市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第1名。

  “我们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契机,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氛围,让文化自信在学生的心中发芽开花。”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明说,“从而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