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长沙、株洲、湘潭签订三市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筛选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10个优势产业,着力构建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相互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逐步成形,长株潭产业在“变”与“合”中实现协同发展。
龙头引领 立足优势形成创新合力
推动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由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等12家单位组建而成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已攻克20余项“卡脖子”技术;2022年6月,中车株机、相关配套企业与长沙、湘潭有关轨道交通装备核心配套企业联合成立湖南省交通装备产业协会。
今年3月,中车株洲所、三一集团、清华大学共同启动我国首条电气化公路运输系统试验线,探索未来新能源重载公路货运的新路径。
湖南湘江新区九华片区首开区科创中心加快建设;湖南华研实验室与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集群发展;河西科创走廊抓紧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长株潭)正式揭牌。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要素快速流动。产业自主创新“协奏曲”正在长株潭融城不断上演。
强链补链 串成先进制造业智慧圆环
在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扩大。在湘潭,与之配套的金属材料产业实力雄厚。如今,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钢铁供应链数字化迭代换新大势所趋。
着眼于株洲深厚的工业基础和湖南东部门户的地理优势,一座崭新的三一智慧钢铁城在株洲市荷塘区应运而生。错位布局之“分”,串成产业协同发展圆环。
“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园区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智慧化钢铁供应链枢纽,为相关产业集群提供钢材及零配件供应链保障。”株洲三一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婷表示,“线上提供交易、加工、物流、金融、大数据一体的供应链生态服务;线下除了园区建设,已与中车株洲及株洲港实现‘水公铁联运’物流合作,铁路专用线于年初动工。”
园区建设的落脚点是服务企业发展。湖南永畅华盛钢材有限公司董事长龚石林告诉记者:“作为柳钢区域总代理,我们入驻三一智慧钢铁城,就是看中其供应链优势。现在,我们辐射范围更广,降本增效能力更强,钢厂支持力度更大。”
“目前园区已建成16万平米厂房和办公建设,计划今年10月开工建设13万平方米的数字化三一加工中心。”据统计,园区已引入产业链规上企业51家,项目线上平台累计完成交易额超10亿元。
腾“云”而上 夯实融城中心算力底座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绿色空间,2018年,天心经开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全面工业退出。谋篇布局产业转型发展之路,成了天心经开区的头等大事。
“绿色、智慧是数字经济产业的特点,数字经济也是推动湖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天心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刘向说,“锚定目标,我们着力向数字经济产业转型。”
产业“变奏曲”随即在融城中心唱响。2022年1月,湖南大数据交易(以下简称湖数所)在“天心数谷”投入试运营后,聚焦打通从数据归集、加工、交易到应用的产业生态闭环,为湖南数字经济产业提供平台支撑。截止今年9月,湖数所已发展会员140余家,交易额达到1.4亿元。
在天心经开区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南数字产业园,一座全新的数字基建项目崛起于“绿心”深处。“目前已进入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冲刺阶段,计划本月底投产试运营,下月举行投产仪式。”中国电信湖南公司云网基建办高级总监王伟介绍。“项目投产后,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南数字产业园将成为‘天心数谷’数字经济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
天心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宇表示“这里汇聚了湖南地理空间、气象、地质、能源等7大数据中心;引入了360、百度、绿盟科技、北京东方至远等6000余家数字产业相关企业入驻,数字经济规模接近300亿元,正加速推动长株潭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
不久前,《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提出实施产业创新协力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四大行动,明确了未来三年长株潭融城目标。
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改革发展“一条心”……未来长株潭三市以融城发展为引领,持续深入一体化,加速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协力协同、推动市场共融共通。(胡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