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
“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这些优美的句子,都出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
沈从文常被人称为“文体作家”,他创造性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称为诗小说或抒情小说。结构散漫,不重情节,强调感觉,情景交融,他的代表作《边城》就是典型。
《边城》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沈从文14岁投身行伍,从军流徙,浪迹三省边境,看尽世间悲欢。上世纪20年代初,他随部队换防,过湘西茶峒停留两日,印象深刻。
后来,沈从文开始文学创作,所有经历化作温柔笔触。1934年,《边城》出版,故事背景就放在了茶峒。
小说开篇就写,“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这就是先生笔下的茶峒小镇。2005年,这个位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因《边城》而名闻世界的古镇,正式改名边城镇,成为湘西旅游的热门之地。

《边城》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出版。
90年前,沈从文把对故乡湘西的所有情感倾注到茶峒小镇,描绘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90年过去,边城不再遥远,它已走向世界。







《边城》享誉世界之时,湘西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也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引来不少外国游客。位于湘、黔、渝交界处的边城镇,位置独特,“一脚踏三省”,让这里更有机会迎接八方来客。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湘西的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交通,为旅游插上了翅膀;旅游,为湘西架起了连通世界的桥梁。
2016年,边城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2017年,湘西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沥青)路。2023年,湘西边城机场正式建成通航。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于一身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已在湘西形成,以前沈从文挤在狭小船舱里至少需要数天的艰难行程,如今轻松可达。



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和酒家灯火倒映在静谧的水面,与拴在渡口码头的几只小船一起微微荡漾。
水波清浅,恍然若梦,让人分不清是书中还是现实。
已经从文学概念走出来的边城,正努力抓住机遇,为外界展示一个开放、绝美、充满人情味的世外桃源。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边城的那座白塔已经修复,翠翠和黄狗的塑像矗立在清水江畔,一直守望着桃色暮云、细雨轻烟和潺潺碧水。
时光之外,无边之城。
翠翠等的人或许一直没来,但先生期待的理想时代,相信已经到来。

策划:王建华 李尕
统筹:费茂华 周大庆
本期主持:张铖
记者:刘芳洲 薛宇舸
报道员:谭思远
图片:龙启云 李尕 刘潺 陈思汗
张铖 谭思远 龙恩泽 白禹
编辑:章磊 尹栋逊 徐嘉懿 吕帅
老照片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