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福芳 王晗
“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这是长沙对青年人才的郑重承诺。
在长沙,有12家青年人才驿站,为前来找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四天三晚的免费住宿;到长沙投融资路演、考察交流,有“湘青创”等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2024年,长沙为4.5万人才发放奖补4.65亿元,对336个创业项目发放2230万元……
引才聚才 政策保障“强磁场”
正月初十、十一,湖南人才市场迎来了新春开年的两场重要招聘活动——湖湘年轻人才返乡就业专场招聘会和湘商校友返乡就业创业专场招聘会。
这两场招聘会不仅拉开了长沙新春就业市场的序幕,也为长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人才动力”。
结合青年学子就业规律,长沙每年精心为毕业大学生组织“星梦想 在长沙”系列活动,出台求职意向、实习实训、住房需求支持政策,有序开展企业开放日、城市合伙人实习等“6+N”特色活动,推进“你好!面试官”、校聘小屋赋能等留长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支持和职业发展机会。
袁依格2023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长沙入职湖南湘江实验室。“专业对口,初步印象好,尤其感受到求才若渴的‘长沙诚意’。”这是吸引袁依格的一个原因。
“我有幸作为‘湘江英才’计划的一员,长沙为我提供了非常优质便捷的服务,包括优先就医、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以及机场高铁站的‘绿色通道’等,提升了我在长沙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增强了我在长沙长期发展的信心。”袁依格告诉记者。
2月16日是23岁的湖北荆州市小伙刘浩洋免费入住芙蓉区新青年人才驿站的第三天。此番他来到长沙,是接到了2家企业的面试通知。
“来之前,就在网上搜了攻略,知道长沙有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免费驿站。”刘浩洋说,从录入个人信息到审核结束,仅用了几分钟时间,15日晚到长沙就办理了入住。
“驿站设在市中心一家宾馆里,住进来后发现条件很好,楼下不远就是芙蓉广场地铁站,出行方便。”刘浩洋说自己已经找好了工作,留在长沙发展。
“长沙还对35周岁(含)以下毕业两年内,落户并在长工作的博士、硕士、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2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对35周岁(含)以下、新来长工作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近三年来长就业并购买社保的青年人才增长超80万人。”长沙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一组数据。
识才用才 产业生态“强支撑”
“95后”顾善植来自江苏,曾在国防科大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长沙完成学业后,他凭借突出能力顺利进入了深圳一家国家级实验室。
在深圳的打拼,让顾善植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彼时的他,也完成了两个大模型的研发。“我们的技术不比别人差,甚至在很多方面优于别人,为何不自己创业冲一把?”顾善植内心升腾起创业火苗。
“既然要创业,首选地肯定是长沙。从情感上来说,我的学业是在长沙完成的,我对这里很有感情。从创业角度来说,长沙是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先进计算产业高地,拥有良好技术氛围。”顾善植说。
顾善植创立的湖南汇视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湘江新区的牵线助力下陆续获得了“柳枝行动”“红枫计划”、长沙市“小荷”青年创业项目等多项政策扶持,产品迅速孵化、推广。如今,公司估值达1亿元。
从“长沙人才政策22条”到“升级版45条”,再到“研发人才政策十条”,再到出台《长沙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试行)》……近年来,长沙的一条条“滚烫”政策,为青年创新创业消除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全市已引进培育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精尖产业领军人才171人、团队5个和紧缺急需人才822人、团队9个。分类认定市高层次人才40批次、4016人,其中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近25%。
在用才上,长沙也有前沿产业的硬核实力做支撑。
从工程机械之都,到智能制造之城、互联网经济第五城、媒体艺术之都,长沙一张张产业名片被点亮,留给逐梦者无限想象空间。
特别是目前,长沙正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一年多以来,省市一系列政策出台加持,长沙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178家,月均增量是政策出台前的4.4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3%。
雄厚的产业基础、崛起的科研实力,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深厚的沃土,蕴藏无限机遇。
留才育才 人才新政“强保障”
2025年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把长沙打造成全球人才近悦远来的逐梦之城、圆梦之地。
日前,中共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加快吸引集聚青年人才留湘来湘 推进年轻人友好省份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从5个方面入手,以18项具体措施加大对青年人才留湘来湘政策支持。
具体怎么做?将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对照《若干措施》,整合优化长沙已有对青年人才的支持措施、待遇保障等,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专项政策,充分释放政策叠加红利。全面落实湖南省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措施,摸排挖掘一批青年创业人才,示范打造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细致做好“湘才留湘”“湘才回湘”等工作,集中工作力量和岗位资源赴重点城市、重点高校引才,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选送一批“招才引智大使”,精准引育一批优秀青年科创项目和人才团队等。
在持续加大青年人才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从资金、平台、项目、人脉上对青年人才给予综合支持。全新打造《我的梦想我的城》等长沙人才宣传品牌,探索拓展科技咨询、法律顾问、学术交流、技术攻关和创新需求发布等人才服务,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青年人才集聚“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