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五五”规划首场专题调研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念旧”中“求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万丽君
2月14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长沙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扎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如火如荼的当下,“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首场聚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传统”为何重要
记者梳理发现,本次调研考察的几家企业:梦洁家纺、湘江涂料集团、彭记坊、飞翼股份,正是湖南轻工纺织、现代石化、食品加工、绿色矿业等湖南特色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
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参加座谈的湖南钢铁集团、盐津铺子等,也是湖南产业发展的“老面孔”。
眼下,向“新”而行的热潮涌动,为何还要将目光放在传统产业上?
“老家底”也是“基本盘”。湖南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首位的任务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是因为,一些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传统产业,是湖南多年积攒下来的“老家底”,也是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盘”,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着独一无二、难以替代的重要性。
再加之,目前新兴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短期内难以达到传统产业的体量,传统产业“老家底”丢不得,也丢不起。
“老面孔”能有“新作为”。床垫能有多少“含金量”?枕头能有多少“黑科技”?走进梦洁家纺的智能化生产线便会发现,家纺产品也有令人惊讶的“科技与狠活”。
类似梦洁家纺这样的老牌传统企业,体量大、实力强,在创新升级、转型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把握好时代机遇,完全可以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
“老产业”可育“新动能”。观察产业发展趋势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来自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各地的发展实践中,早已形成这样一个共识:通向新质生产力之路,除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之澎湃出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蒙眼狂奔。不仅要看清经济发展的地位,更要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
对于制造业“家底”厚实的湖南而言,在谋划“十五五”时,因地制宜推动特色鲜明、基础雄厚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正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
“新质”路在何方
“念旧”是为了“求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为了向“传统”要“新质”。
“新质”之路在何方?从湖南各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中,或可有一些启示:
老树发新芽。湖南“钢铁侠”“变身”的故事,曾为人津津乐道。以创新为突破口,湖南钢铁着力推进数智化转型,推出的系列“超级钢”,开拓了高端船型用钢等高端钢铁材料应用市场。
以此为参照,湖南不少“老树”都可浇灌“新芽”。比如,工程机械产业能否通过深挖市场需求,在舞台装备、应急救援等新型应用场景中赢得先机;食品加工领域能否通过提升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关键工艺,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动,等等。
产业链升级。在这方面,盐津铺子曾作出生动示范。近年来,盐津铺子加快智能制造转型,往产业链供应链上游拓展,从浏阳一隅走出湖南、走出中国,走向海外,在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建起了果干加工企业,产品销往全球。
激烈的产业竞争中,抓住数字化、智能化机遇强链补链延链,才能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绿色化发展。岳阳等地的化工产业,曾带来“化工围江”之忧,如今在新理念指引、新技术带动下,同样打开了绿色发展的新天地。
对于有色、化工等一些污染较重、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而言,如果绿色转型的理念先进、技术领先,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定然能持续增强。比如,湖南的烟花产业若是能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环境负荷,无疑能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言以概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就是要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传统产业走好高端高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筑牢经济行稳致远的根基,为湖南抵御风险冲击、构筑发展优势夯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