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韶光
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坐落在这片“千年打卡胜地”上的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以文化基因解码为锚点,以产教共生为路径,构建“在地化知识生产—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化服务供给”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
深挖文化基因
为提升文化价值转化能力,学院需从“文化矿工”转向“文化炼金师”,构建“考古—解码—活化”的学科研究链条。依托现有的“湘粤社科智库联盟”“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联合考古文博机构,对江永女书、道县玉蟾岩遗址、濂溪书院等文化IP进行深度挖掘。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重建萍洲书院清代讲学场景,开发“数字女书”交互体验课程,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资产。近年来,学院参与的“柳文化研学线路设计”项目,通过将《永州八记》文学意境转化为AR导览系统,使游客量提升40%,印证了文化深挖的实践价值。
深化产教融合
面对旅游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学院需打破“教室—课本—试卷”的闭环,构建“田野—实验室—产业”的开放育人生态。学院计划在零陵古城设立“移动课堂”,让学生参与《潇湘夜宴》实景剧本杀的策划运营;与红网共建“文旅直播学院”,培养能策划、懂技术、会传播的复合型人才。2023年,学院与双牌县合作的杜鹃花节直播营销项目,学生团队通过短视频矩阵引流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5%。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正是对“深化产教融合”的鲜活实践。
构建共生网络
学院服务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不能止于“技术帮扶”,而应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根服务器”。学院需以党建为纽带,构建“政—校—企—社”四维协同网络。与永州市文旅广体局共建“文旅融合创新中心”,定期发布《潇湘文旅发展指数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与九嶷山旅游集团共建“智慧景区联合实验室”,研发客流预测、生态监测等数字工具;在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设立“非遗工作站”,推动女书纹样在民宿设计、文创开发中的创造性转化。未来,更需探索“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将学院研发的“舜文化数字IP”“摩崖石刻活化方案”等成果,通过作价入股方式反哺教学科研,形成可持续的创新闭环。
构建“四维坐标”
当下,学院需以“文化坐标、技术坐标、生态坐标、价值坐标”重构发展逻辑:文化坐标,成立“湘南文化基因研究院”,建立永州文化资源数字档案库,出版《潇湘文化解码》系列丛书;技术坐标,建设“文旅元宇宙实验室”,开发九嶷山虚拟祭祀、浯溪碑林NFT数字藏品等创新产品;生态坐标,将“低碳旅游”理念融入课程体系;价值坐标,开设“文旅伦理”必修课,引导学生思考商业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平衡之道。
在潇湘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激荡中,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正以“在地化”破题、“数字化”赋能、“生态化”重构的实践,探索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的共生之道。(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