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3月31日电(记者白田田、余春生)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举办。本次活动以“一带一部 湘聚共赢”为主题,旨在深化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合作共赢。
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具有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创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枢纽。产业转移本身是一个老话题,“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也曾在多省举办,但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构、国内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的当下,产业转移呈现出新格局。如何持续推动产业“接得稳”、方向“选得准”、企业“发展好”,湖南可以有不少新作为。

——从“平移”到“跃升”,在产业转移中提升能级
说起产业转移,很多人会想到一些劳动密集型或者技术落后的产业。然而,本次对接活动现场签约的项目中,记者看到的几乎都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先进材料”这类字眼,产业转移的成色显得更新了。
多位与会者表示,如今的产业转移绝不是原有技术和生产能力的“简单平移”,而是要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上实现产业升级甚至跃升,开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现场洽谈和签约的项目中,新兴产业或者传统产业的“升级版”占了多数。与会专家、地方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句句在谈“产业转移”,但又句句在说“产业升级”。
以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为例,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产业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也是湖南重点布局的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说,湖南等中部省份可以在材料、元器件、装备等方面进入计算产业中高端,西部地区则能通过建设算力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推进新型工业化,这表明东部地区将一般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的格局正在改变。

瞄准产业前沿、高端,不少企业“边转移、边升级”。比如,来自广东的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湖南益阳高新区时,开始研制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如今多款产品已通过下游客户测试,并逐步实现量产。项目全面达产后,年销售额预计超过3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产业底色相对传统的湖南需要趁势实现能级提升。一方面,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支柱产业要全力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迈进,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另一方面,要聚焦“国之大者”、围绕“湖南所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大装备等方面持续发力,挺起中部地区的产业“脊梁”。
——从“分散”到“链条”,在产业转移中强链补链
过去很多地方承接产业转移,往往“招来哪个算哪个”“装进篮子都是菜”。参加对接活动的代表认为,现在这种方式行不通了,产业转移必须以“精准有序”作为重要衡量标准。
记者了解到,以产业链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已经成为各地的“普遍做法”。比如,湖南将13条产业链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本次举办的4场专题对接活动,聚焦的正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计算、新材料、航空航天及北斗等重点产业链。
作为来湘投资客商代表,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鲍一说:“上下游配套企业高度聚集,成为我们选择在宁乡投资建厂的关键因素之一。产业链各环节之间高效协同配合,无疑将为企业快速释放产能创造有利条件。”

湖南在全国较早推行“链长制”,目前拥有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但也应当看到,一些优势产业“主机强、配件弱”的瓶颈依然存在,一些配套产品种类不多、品质不高或者价格太贵,一些产业集群内部没有产生化学反应,一些产业链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这些短板和问题,湖南需坚持以产业链、产业集群为抓手,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尤其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着力打造一批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获得进入大企业供应链的机会。同时,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
——从“承接”到“服务”,在产业转移中优化环境
在本次活动现场,地方干部纷纷讲起他们在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主动谋划、主动服务”,多家企业负责人也讲起他们和承接地政府“双向奔赴”的故事。
比如,超材料龙头企业光启技术面临用工问题,株洲市组织10所高职院校,在3个月内联合培训1500人,让企业投资建厂有了骨干力量;位于浏阳经开区的惠科光电第8.6代超高清液晶面板项目仅用14个月便实现投产,迅速成为行业标杆。

可以看到,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的大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不能是“拼补贴”“拼优惠”,而更多地要拼营商环境和服务能力。在对接活动上,一位来自深圳的企业负责人说,他们此前对接了全国25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最后选择将新项目放在湖南,核心考量不是哪里的成本低、优惠多,而是哪里的产业生态好、营商环境好。
据了解,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结果中,湖南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省级前十,位列中西部第一。目前,湖南还在加快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即投资前有招商引资专班精准匹配项目,建设中推行“标准地+标准厂房+全程代办”模式,投产后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
业内人士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这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意愿,更是能力的提升,包括各级干部如何更加“懂产业、懂企业”,如何用好市场工具、盘活各种资源,如何在服务企业时更加精准有效,等等。湖南一些地方正在打造产业转移“黄金目的地”,能否“接得稳、留得住、发展好”,便是最为直接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