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综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3月28日—30日,以“一带一部 湘聚共赢”为主题,由工信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举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本次对接活动是今年全国两会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后,全国首场国家级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也是湖南以及中部地区首次举办这样规格的产业转移对接活动。
当今世界,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加速重构,区域经济版图正在深刻重塑。围绕“产业转移”这个并不算新的话题,来自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汇聚湖南,共谋区域协作、产业升级的发展新机遇。
使命在肩、机遇在前,中部湖南找准“坐标”,以承接促升级
连续3天的对接活动,为湖南打开了新的视野: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和产业格局变化愈加剧烈。在发达国家“高端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中,沿海制造业转移需求更加迫切,这是中西部地区的机遇,更是湖南的发展良机。
湖南在中部崛起中承担着崭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四次考察湖南,叮嘱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并为湖南描绘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要求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使命在肩,机遇在前,不容丝毫犹豫和错失。在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盘棋”中,湖南作为“沿海的内地”,亦是“内地的前沿”,承接产业转移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产业承接上想办法、下功夫,引领产业转型,促进结构升级,必将大有作为。
找准“坐标”,湖南精心准备“今年首场”“中部地区首场”产业对接活动,各相关部门和地区信心十足,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力争上游。
一位来怀化投资箱包产业的广州客商现身说法:“中老、中越班列常态化开行后,怀化运输成本与沿海地区持平,物流时效甚至更优,承接产业转移恰逢其时。”
“此次对接活动打响了承接产业转移竞赛的‘发令枪’。”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目前,衡阳、郴州等6个市州建成“湘南湘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岳阳、常德等7地发展成“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各地端出颇具吸引力的“大礼包”,吸引越来越多的外省企业将关键工序、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布局湖南。
本次对接活动上,超70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共征集项目543个,意向投资总额4481亿元。其中省外转移项目337个、投资额3086亿元,足见湖南在产业转移浪潮中的独特吸引力。
有什么、缺什么、想发展什么,承接产业转移要有一本“明白账”
承接产业转移,不是“有什么接什么”。谈及产业转移,与会工信部门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提到“精准有序”。
对接产业转移,已有什么、还缺什么、想发展什么,要有一本“明白账”。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认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应立足基础优势,聚焦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需求,“按图索骥”,精准对接,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作用,用好“湘商回归”合作平台,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扎根湖南。
本次对接活动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计算、新材料、航空航天及北斗等领域,并专门举办了4场产业链专场活动。这些产业是湖南的“拿手产业”,也与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
“投资20亿元打造先进陶瓷粉体特色产业园。”在新材料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现场,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常德石门县签约,双方都很满意。在企业看来,石门县在先进陶瓷粉体重要原料矽砂(二氧化硅)方面可以提供十分丰富的资源。而在承接地看来,这并不是一次低水平的迁入,承接项目建成后将助力我国在先进陶瓷粉体产业领域自主可控。
“经过前期对接,截至目前已有105个新材料领域转移项目有意落户湖南,总投资超1260亿元。”省工信厅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看来,湖南上游有万亿级原材料产业,下游有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可以通过突破新材料产业,畅通上下游产业“双循环”。
当云计算消解了空间距离,智能化拉平了人力成本,湖南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在绿色智能计算产业链专场活动上,14个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重点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达74.43亿元。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充分体现了“研发、生产、应用”三位一体的产业链布局,将有效推动湖南在高端芯片、智能终端、绿色能源、先进计量等领域实现突破。
瞄准“世界一流”打造自主安全计算产业,湖南的目标是2030年绿色智能计算产业规模达到2万亿元左右,建设成国内绿色智能计算首发经济策源地和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先导区。
在产业转移中化被动为主动,从“平移”到“跃升”,湖南加快实现产业发展能级提升。
接得稳、留得住、发展好,是产业承接最直接的试金石
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是一场双向奔赴,良好的产业生态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服务,确保承接项目接得稳、留得住、发展好。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的大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不能是“拼补贴”“拼优惠”,而更多地要拼营商环境和服务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一直是湖南的“一号工程”。
近年来,湖南瞄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扎实落实“十个坚决”举措,全力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仅在2024年湖南就出台了《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落实《关于持续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文件,加速改善营商环境。
目前,湖南还在加快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即投资前有招商引资专班精准匹配项目,建设中推行“标准地+标准厂房+全程代办”模式,投产后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
如果说区位优势、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引得来”的前提;那么,一流的营商环境、亲清政商关系,则是企业“留下来”“发展得好”的关键。
“不管民企央企,来了湖南就是湘企;不管客商外商,来了湖南就是湘商”。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湖南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省级前十,位列中西部第一。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鲍一用八个字总结湖南服务:雨天撑伞、雪中送炭。该公司落户宁乡后,深切感受到当地“懂产业、宠企业”,在解决项目推进等实际问题中,让企业建设安心、放心、舒心、暖心。
博世长沙公司是博世集团在中国中部地区的最大投资项目,也是落户湖南较早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此次活动上,博世长沙公司副总经理李永寿用该公司落户湖南20年的经历解读其企业在湖南成功的密码:一是企业有呼、政府必应的服务温度;二是助推企业真正轻装上阵的阳光雨露;三是产业生态激活创新动能。20年时间,博世长沙公司的产值与销售额比成立之初增长近40倍,员工人数增长了10倍,获评湖南首家世界“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应对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湖南坚持以法治护航,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打造让企业“放心、安心、舒心”的发展环境。截至2024年底,湖南实有经营主体达764万户,同比增长7.2%,其中企业210万户,同比增长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