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湖南博物院:看近70岁的博物院如何玩转“考古梗”-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04/01 18:03:09
来源:新华社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湖南博物院:看近70岁的博物院如何玩转“考古梗”

字体:

  【博物馆故事】

  年近70岁湖南博物院的气质,与其所在地——全国著名“网红”城市长沙高度契合:历史悠长而活力四射,文化厚重且充满人间烟火。在这里,考古有料、有趣,年轻、诙谐,与今人息息相关。

  2024年,湖南博物院在开放的311天中,累计接待观众超490万人次,高峰期单日预约人数达2万人,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文物故事和周边开发,令诸多考古冷知识、搞笑梗屡屡冲上热搜,助推湖南博物院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T形帛画;器形雄伟、铸造精美的青铜器;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古老帛画……院藏的54万件(套)文物珍品吸引人们驻足,在方寸间感受历史脉搏。

  “让文物说话”是核心策展理念。在文化创意和前沿科技的加持下,古老文明走出展柜,穿越时空,进入观众的日常生活——

  利用AI等技术,湖南博物院全方位还原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汉代“辛追夫人”,皮肤肌理清晰、毛发材质逼真的3D数字人,让汉韵风采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湖南博物院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携手打造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让观众品味2000多年前的亲情、爱情、家国情;

  重塑场景打造“博物馆公园”。在湖南博物院四楼,游客可一边品尝“素纱单衣慕斯蛋糕”,一边体验拓印、汉服穿搭,感受2000多千年前的人间烟火……

  从文化殿堂到生活空间,湖南博物院让千年文明拥抱当代生活。

  在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看来,尊重文物、尊重历史、尊重观众是博物馆可持续的生命力。日前,他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对话馆长】

  记者: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已经50余年,有哪些最新学术研究进展?

  段晓明:多年来,马王堆这座文化宝库仍然受到学界和世人的高度关注,研究热潮从未减退。目前,投身马王堆汉墓研究的专家学者达4000多人。

  2024年8月,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办。研讨会期间,《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长沙马王堆汉墓文库》《中国丝绸大系·湖南博物院卷(战国至汉代)》三套书籍正式亮相。这三套书籍汇集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简帛及一号汉墓纺织品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物资料,包含大量未曾公开发表的文物、文物高清图片、文物立体显微镜照等,是对马王堆汉墓简帛及一号汉墓纺织品文物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整理与解读。

  游客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观赏漆木器。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记者:马王堆出土文物保护利用的重点有哪些?

  段晓明:我们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已全面系统摸清“家底”。出土文物除了马王堆古尸(辛追夫人遗体),还包括漆木器、纺织品、简帛三大门类的文物,三大门类共整理出超过26900件文物。

  我们要做好多学科、跨学科的融合发展,联系更多的院校以及学术组织进行合作,在数字展示、线上展览以及线上传播方面持续讲好马王堆的故事。

  另外,我们想把马王堆发掘50余年来所有的成果汇编成80至100本研究专著,把马王堆出土的所有种类、所有纹饰进行全面的采集整理和分级的数字标注,形成马王堆的资料库、数据库,方便后续的产业转换。同时也会全面向社会公布,期待各个学科、领域的机构共同做好马王堆的保护、展示、传播和利用工作。

  记者:如何让博物馆“活”起来、“潮”起来?

  段晓明:近年来,湖南博物院持续深挖院藏资源文化内涵,通过在教育、科技、旅游、设计等领域开展多元合作,推动“博物院+”跨界融合。

  在“博物院+教育”方面,我院推出《文物重生秘籍》《跟着文物去旅行》等多个系列短视频,组织开展“好好学习之长沙马王堆汉墓历史”“博物馆里的美育课”等线上教育课程,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文物知识与历史文化。

  在“博物院+设计”领域,我们通过融入数字多媒体互动屏、感应投影空间等数字化展项,为博物馆展览带来全新的体验模式。如2024年推出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整合全球领先的学术资源,运用前沿多媒体技术,全新演绎马王堆汉墓这一令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

  我们还通过跨媒介传播,推出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综艺等节目,同时构建新媒体矩阵,推动文物故事破圈传播。

  观众在湖南博物院观看“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新华社记者 张格 摄

  记者:你们的文创产品有哪些特色?

  段晓明:湖南博物院文创版块一直以“打造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为核心理念,将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相结合,打造兼具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在以创新手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同时,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审美和功能需求。

  我院打造了一系列“文创+”创新示范项目。如向湖南省高等院校,以及省内文化、科技、医药、农业、制造业等十余家企业免费开放“湖南博物院品牌”和“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双授权,这些企业可以免费使用文物的纹饰等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或打造新的IP,让历史的碎片化作可玩、可感的文创产品。

  此外,我院建设的“博物馆公园”已成观众必打卡之地,这里将空间布局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汉生活博物集”陈列文创产品,后半部分则汇聚了5个极具湖湘特色的餐饮品牌。

  图为在湖南博物院拍摄的“博物馆公园”。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记者:您如何理解AI技术进博物馆?

  段晓明:文明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当现代观众渴望个性化互动,当脆弱的文物亟需智慧化保护,当全球化呼唤无边界传播,人工智能的介入便成为必然。

  如今,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明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如计算机视觉精准识别文物病害、物联网传感器实时守护素纱单衣,人工智能将文物保护从“抢救”转向“预防”。

  人工智能不仅革新了博物馆的展陈方式,更拓展了文明传承的维度——让沉睡的文物“苏醒”,让静态的历史“流动”,让文明的火种跨越时空,生生不息。技术是手段,文明是目的。唯有坚守伦理、培育生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策划:刘江、袁汝婷

  记者:刘芳洲、张格、戴斌

  统筹:孙闻、朱舜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湖南分社联合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