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院士专家汇聚一堂,为湖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献策——
AI+优势产业,湖南大有可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周顺
4月2日,“湘智兴湘”院士专家恳谈会在长沙举行,19位院士专家受邀参加。
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成为恳谈会讨论的重点。
湖南发展相关产业的落点在哪里?有何具体的操作路径?
与会院士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为湖南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建言献策。
依靠机器人,做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
“发展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依靠机器人,做人做不到的事、做人做不好的事,做对人本身可能造成伤害的事。”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开门见山提出,要依靠人工智能的功能建设,提高原有技术的成熟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的举例,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采茶时节,60岁以上的老人成为采茶主力,从中折射出传统采茶方式已面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
“未来谁来采茶?农业智能机器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刘仲华说。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发展科技是解题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介绍,智能机器人技术将助推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复杂等问题;大数据与大模型技术,将成为作物培育、病虫害防治等经验依赖行业的破题“利器”。
结合湖南农业发展现状,赵春江建议湖南重点发展“AI+育种”,破译种子“基因密码”,加速新品种培育;发展“AI+农机”,实现耕作效率跃升;发展“AI+农业服务”,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环节纵向拓展。
瞄准“AI+优势产业”,湖南大有可为,成为院士专家的共识。
郑健龙以“大通道货车自动驾驶与电气化公路”项目举例。作为我国交通领域谋划的重大创新工程之一,该项目支持开展自动驾驶载货运输服务,提高行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同时,项目还将融入大型卡车能量转换等前沿技术研究。
郑健龙认为,湖南可凭借在先进制造、智能驾驶等领域积累的优势,率先发力深耕。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主席田红旗提出,湖南可在低空经济发力。
涵盖通用航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核心领域的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链条已延伸至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应急救援等全场景。
田红旗表示,在交通运载装备服役安全研究领域,湖南已走在前列。湖南可将积累的安全保障技术赋能低空经济,服务“空中安全”,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以企业为主体,树立AI典型示范
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该从何处入手?又该培育哪些基础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方滨兴认为,要结合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湖南优势产业的应用场景,深化机器人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研究,不断优化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方小敏建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深度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将其作为突破技术转化壁垒的关键路径。
“其中,企业应当成为创新联合体的核心。”方小敏以湖南工程机械行业为例指出,相关企业在装备智能化转型中,积累了大量应用场景及需求,并且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储备进行研发,而湖南相关高校在材料研发、智能算法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前沿研究,正可与其形成互补优势。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认为,在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升级中,应着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营造公平公正的生态。他同时强调,需加快建设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
龚克指出,技术革新将引发就业结构调整——既消化部分现有岗位,又将培育新兴岗位。通过构建前瞻性的职业培训体系,湖南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
以积极主动心态拥抱人工智能。方滨兴强调,要树立AI典型示范,让各行各业扭转“船大难掉头”的偏见,意识到拥抱AI、拥抱大模型,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让省内外有风控需求的企业、媒体享受相关技术,湖南日报社的内容安全风控平台就是典型的示范应用。”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方滨兴还特别提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内容安全管理。
方滨兴认为,湖南作为文化大省、传媒大省,可加强大模型安全监管技术和平台建设,为内容生产领域的管理方、生产方及从业者提供全场景、全链路的内容安全解决方案,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