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04/10 09:13:07
来源:湖南日报

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字体:

  我省构建新时代大科学教育共同体——

  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从湖南科技大学携手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共同体,到高校实验室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从全省构建“科学教育地图”整合场馆资源,到科普教育“双走进”机制推动校内外双向贯通……近年来,我省正以系统化改革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全链条,让“科研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勾勒出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湖南路径”。

  4月8日至9日,“新时代大科学教育共同体建设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我省各市州晒出的科学教育“成绩单”,令人眼前一亮。

  硬实力夯实科学教育根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学教育领域,优质的课程是育人“大事”,而硬件设施则是不可或缺的“利器”。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硬件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长郡芙蓉中学的未来科学家活动中心,配备有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3D扫描仪等各类科技创新实践设备。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初一年级每周都会开设一节科创课。完善的硬件设施与合理的课程安排,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学校科技创新课程的推动下,学生们创作出大量创新发明作品,不仅斩获国际发明展金奖,还拥有50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多达400余项。

  在长沙市芙蓉区,长郡芙蓉中学并非个例。该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达成合作,建立科学普及基地(场馆)数量达12个,开发前沿领域初探等科学教育项目近50个,覆盖全区45所中小学校;全面推进“三社联动——惠民直通车行动”,设置20类主题活动,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

  除长沙外,我省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探索科学教育发展之路。

  益阳市赫山区依托5个区级以上科学教育基地,每年组织10万余人次中小学生走进科技馆、现代农业基地、湖南赫山乡村振兴学院等场所,开展探究式、场景式实践活动;邵阳市隆回县将科普研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鼓励企业提供科普教育场地,目前已有20家省、市、县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其中3家进入湖南省科普地图……

  近年来,为了满足科学教育多元化教学需求,我省各地各校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与企业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科学实践的机会。目前,我省首批获评国家级实验区5个、实验校36所,省财政安排1800万元中小学科普“双走进”专项经费。省教育厅联合省科协,计划免费援建150所标准化科学教室,首批17所已建设完成。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动员社会机构向中小学生开放科学教育资源,加大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少年宫等公益设施向中小学生开放的力度。

  软实力驱动科学教育“加速度”

  在我省,部分地区和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仍遭遇硬实力短板的挑战,但他们却能将困境转化为机遇。

  “科学不是高消费,而是真探索。”在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一锦江小学,没有专门的科学实践场所,就开辟菜园;缺少实验仪器,就引导学生观察种子、蚂蚁等身边事物;资金不足,就开展“纸飞机”等低成本活动……学校还组建了纸飞机、教具制作等多个社团,将资源短板转化为课程特色。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溶江小学,该校把地域文化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开发校本课程。《湘西伢儿玩泥巴》《湘西非遗扎染》探究土陶上釉、烧制、扎染染料配置及染色原理等,接地气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享受艺术创作乐趣的同时,感受科学的魅力。

  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则深度挖掘汉寿竹文化、西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竹节人》《洞庭鸟类观察》《藕遇汉寿》等15门校本课程。其中,《藕遇汉寿》科技实践活动历时一年,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玉臂藕种植基地,开展水监测、土壤分析、种植优化等实践,形成实践活动报告……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将地域资源转化为探究素材,让科学教育变得触手可及。

  接下来,我省将继续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合集成各方优质资源,打造常态在线的科学教育空间。同时,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业研究机构和专门智库,发挥科学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作用,精准帮扶,推动全省科学教育整体提升,切实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