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沅陵古城,龙兴讲寺内银发志愿者用方言讲述红色故事;村口“爱心超市”里,村民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是湖南沅陵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近两年来,沅陵县委宣传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扣文化、教育、健康等领域民生需求,积极探索品牌共生、活动共情、校友共荣的“三共”模式,打造文明实践“基金池”、优化文明实践“项目库”、激活文明实践“动力源”,构建“全民阅读润心、实践活动聚力、教育反哺铸魂”三位一体的文明实践新格局,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源,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品牌共生:文化赋能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走进乐朴乐读公益中心,书声琅琅,全场分为若干个读书场景,采取剧本围读的方式来诵读经典。在沅陵,一场全民阅读的浪潮正悄然兴起。
沅陵将全民阅读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打造“中华书山”文旅IP,建成九座公益阅读空间,收纳上万册书籍,建成三十余个阅读社群。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认领—公益运营”模式与“文化品牌”效应,吸引县新华书店捐赠20万元、沅陵籍企业家捐资300万元,在沅梦基金会推设立“悦读经典”国学公益项目,对全县师生免费开展国学教育,实现文化品牌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
与此同时,县文明办统筹项目库,社会组织竞标承接运营。2023年以8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2400万元,不断扩大“朋友圈”,打造“强磁场”,有效降低社会动员成本。2023年以来,该县仅用80万元财政资金累计撬动社会资金2400万元,激活了沅陵文明实践发展壮大的“一池春水”。
活动共情:多元场景激发乡村活力
在沅陵,体育赛事已跃升为文明创建的鲜活载体。当地县委县政府集合各方力量,打造“乡村篮球联赛”“中小学生足球赛”“中国传统龙舟赛”三大品牌赛事。
2024年,七甲坪镇半程马拉松吸引湘鄂黔三省30支队伍参赛,带动消费70万元;马底驿乡篮球联赛引入土家摆手舞,建成乡村篮球场485个,志愿者服务超5000人次;凉水井镇百合村的数字化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书籍,活动室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凉田家坨社区和张家坪村的日间照料中心,中华书山脚下的二酉书阁,通过“一室多用”的模式,成为服务“一老一小”的重要阵地,真正实现了“小空间”发挥“大作用”。
“我们不仅要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更要让精神富起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周浏军表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看得见的改变正在发生,看不见的精神正在生长,沅陵经验正为乡村振兴提供着可借鉴的生动样本。
校友共荣:资源互通助推教育振兴
在教育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下,沅陵县创新探索“校友共荣”模式,以“情感共鸣”为桥梁、“价值共创”为引擎,通过“雁归工程”“筑梦计划”两大载体,将分散的校友资源转化为系统化教育赋能体系,实现从“个体反哺”到“生态共荣”的跃升。
依托“乡情资源数据库”,精准对接企业家、行业精英与家乡需求。2023年,张家坪校友基金会开创全市首个乡镇教育专项基金,构建“设施改善+师资提升+学生成长”三维反哺体系。该模式联动七甲坪、肖家桥等地校友募集资金650万元,带动1.5万群众参与公益,惠及5200余名乡村师生,使3个片区高中录取率提升超20%,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以“筑梦计划”为枢纽,搭建人才培育立体网络。通过公益成长导师制,124名教育领域校友组成“智囊团”,构建“校友导师—青年创客—在校学生”三级传帮带体系,形成“经验传导—实践孵化—价值反哺”的良性生态。
依托“弘慧俱乐部陪伴计划”,校友导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围绕新课程改革、STEM教育等主题开展“浸入式”教学培训,累计为1200名乡村教师提供教研支持。“暑期支教2.0”项目联动校友企业开发“非遗工坊+生态农创”课程,让全县52所乡村学校1.5万名学生获得跨学科实践机会,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与学生素质提升。
“以群众需求为墨,以‘品牌共生、活动共情、校友共荣’的‘三共’模式为笔,将文化基因、乡土情怀与时代精神熔铸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沅陵样本’。”沅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仕娟如是说。从文化品牌的价值共振到公共空间的情感共鸣,从校友资源的生态共荣到城乡文明的深度共情,沅陵正以“三共”模式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时代答卷,以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李周颖 瞿云 欧文琪 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