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5月省委网信办乡村振兴工作队驻双牌县霞灯村以来,通过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治理、推进产业发展等措施,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
“请佩戴好头盔、请佩戴好头盔……”在双牌县霞灯村,一旦出现未戴头盔、二轮车载多人等交通违法行为,AI喊话劝导设备就会立即提醒,同时将抓拍的违法行为传至后台系统。随后,村干部上门对违法村民进行宣传教育。
据霞灯村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王开武介绍,自2022年开始,该村在全村的主要路口安装交通安全意识语音播报后,老百姓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带头盔的人多了,交通事故少了。
该套AI喊话劝导设备采用“人脸识别+音频警报+视频监控”新模式,是省委网信办乡村振兴工作队驻霞灯村以来,联合联通公司投资近40万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果。目前,霞灯村共设置了8个监测点,被广泛运用在道路安全、森林防火、防溺水等领域。
“我们通过视频监控、语音提示,消除了交通安全、森林火灾、村民溺水等安全隐患,同时也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自从数字乡村平台投入使用以来,村里没有发生过相关安全事故。”工作队队员易泽宇说。
“臭水村”摇身成为“网红村”
走进霞灯村,这里家家通马路、户户有花草。而此前,因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里50多户村民的生活污水被随意排放到家门口的三口水塘,霞灯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臭水村”。
“臭气熏天,特别出太阳,温度一高,臭不可言。以前别人一说到三口塘来玩的时候,都拼命摇头。”村民们对此苦不堪言。
2023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村里修建了雨污分流系统,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管网排放到污水处理池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工作队和村委对三口水塘进行清淤、净化处理,并宣传发动村民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清洁,霞灯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昔日“臭水村”摇身成为“网红村”。
村民蒋良科说:“现在污水问题处理好了,空气好了,有些老板听说我们水质很好,都想来承包养鱼。”
土菜馆飘出“致富香”
每逢节假日,霞灯村土生土长的“90后”姑娘唐丽开的厨娘土菜馆客源不断。
唐丽之前在冷水滩做的是餐饮行业,因为小孩读书,需要照顾家庭,2023年6月,唐丽选择回到家乡开起了土菜馆。刚回村发展的唐丽心里没有底,直到2024年,村里的花千谷·月湖景区成功创建4A景区。
“有了景区后,人流量越来越多,店里面生意开始好起来了,去年营业额大概有五六十万元。”唐丽坦言,现在村里生意还不错,对于未来发展她很有信心。
省委网信办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以来,协助花千谷·月湖景区进一步完善业态,共同策划了油菜花节、风筝节、国际象棋节等一系列活动。2024年,景区共接待游客近10万人。通过旅游带动,目前霞灯村已发展起4家农家乐。
驻村三年来,工作队先后争取经费1100余万元,用于霞灯村发展农文旅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治理人居环境等,同时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经济,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霞灯”而奋斗。2024年,霞灯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36万元。
霞灯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邓慧强说:“乡村振兴是一项持续、系统、全面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下一步,将重点开展联创联建工作,以花千骨·月湖4A景区为龙头,深挖农文旅融合潜力,串点成线、以点带面,实现从‘一村先兴’迈向‘区域共兴’。”(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雄 颜想念 通讯员 盘春红 赵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