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长沙4月23日电(记者姚羽 谢奔)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牵动全局。
如何在人口集聚、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加速流动的背景下,实现人口小县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破解发展困局?
曾经依赖矿产开发的古丈县,常住人口仅约10万,正在寻找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它的实践表明,小县并非没有发展空间,关键是要找准定位、激活内生动力。
——茶产业的“精致转型”: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古丈县茶园大多由农户零星种植,具有典型的“小农经济”特征。这种模式虽然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进入新世纪后,古丈通过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目前全县有规模以上茶企11家,建立了多个万亩精品园、百亩示范园。

新阶段的转型始于2020年前后。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古丈提出“宁精勿滥”的发展理念,将重点转向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20余万亩茶园中,绿色有机茶园已超5万亩,有机化率位居全国前列。
古丈的茶产业发展的三阶段演变过程,折射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
更值得关注的是,古丈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近70%农业人口参与、80%农业收入来自茶产业的良性格局。
——矿产资源的“绿色革新”:从粗放开采到高效利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凭借丰富的锰矿、钒矿资源,古丈发展起以采矿冶炼为主的传统工业。然而,粗放式开发的代价逐渐显现,古丈毅然退出了所有落后锰业企业。
这一决策背后,并非简单地“一关了之”,而是积极探索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拥有亚洲第三大钒矿储量的古丈县,正通过引进新工艺,打造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使这一新兴产业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一些项目不仅实现了全循环零排放,更开启了传统矿业转型的新空间。
锰渣处理则提供了另一个创新案例。过去被视为环境负担的锰渣,通过新技术开发正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目前,古丈正在探索利用锰渣生产新型建材,实现变废为宝。
——全域旅游的“融合转型”:从门票经济到茶旅一体
旅游开发曾被视为古丈摆脱资源依赖的重要途径。但当地没有走单一的“门票经济”老路,而是探索出一条“茶旅文”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
以墨戎苗寨为例:2009年初建时,景区主要依靠观光旅游带动收入。但近年来,面对旅游消费升级趋势,景区开始深耕文化体验市场,从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定制菜单,到培训英语导游讲解员、邀请东南亚华裔做讲解……每个细节都体现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2024年,景区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比显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景区带动了周边500多户、3000多人就业增收。
墨戎苗寨副总经理龙剑说:“00后、90后的旅游消费习惯在改变,未来可能因为一个网红打卡点、一片云海就能吸引游客,我们必须跟上这种变化。”
——发展活力的“双轮驱动”:从机构改革到人才聚变
记者了解到,通过机构改革,当地将机构限额由33个精简至23个;通过园区改革,实现产业园区编制精简69.2%。
作为人口小县,古丈在推进改革创新方面展现出的魄力,在全省县域都属少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古丈人才培育机制创新。过去,古丈像许多小县一样面临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但如今,当地通过打造“古丈主播”“古丈茶工”等本土品牌,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1.2亿元,涌现出山白、彭南科等多位本土网红达人。
古丈的创新实践表明,人口小县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传统的要素驱动、规模扩张等模式或难以为继,须在体制机制创新中寻找突破。
透过古丈县的实践,我们得以窥见人口小县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转变原有向“明星县”盲目看齐的“仰望式”发展道路,走“错位式”“精致化”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