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大思政课:踏出知行合一成长路-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04/25 14:54:38
来源:新华网

“行走”的大思政课:踏出知行合一成长路

字体:

  新华网长沙4月25日电(记者 谢樱)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团队,引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踏足工厂车间,扎根基层一线,大胆创新思政实践育人案例。师生共创之下,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移动课、创意独特的微电影、满溢思辨的网文以及见解深刻的思政课程相继诞生。以激发学生主体性为强劲引擎,学生们担任主讲、主创、主演与主研,将思政教育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巧妙融合,“行走”的大思政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足迹为“灯”,照亮探秘征途

  传统的思政课堂局限于一方教室,知识传递往往缺乏生动性与体验感。而当思政课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万象,学生们得以打破书本的束缚,亲身触摸时代的脉搏。

  “寒窗苦读十余载终于走出去,为何还要回到农村?”怀揣着疑问,湖南师范大学沃野青春学生团队,来到港中坪村寻找答案。

  “在港中坪村,我们看到植保无人机在空中翱翔、精准施肥,听到基层党支部书记讲述基层减负的典型经验,见证了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果,也真切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吴虹佳说,“这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思政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它不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是让我们在真切体悟中学习和成长。”

  湖南智能制造的火热现场也成为学生们的别样课堂。踏入车间,巨大的机械臂正轻巧地挥舞着,以毫米级的精度,将一个个零部件精准无误地组装到高铁设备之上,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图:团队师生深入工厂企业,对话“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铁路机车电工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谢光明。(受访者供图)

  “加工精密零件的机床,操作人员专注的神情和熟练的手法,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零部件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在这里,我切实感受到科技与匠心融合所爆发出的强大力量,也更加明晰我们这一代青年在科技创新领域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吴涵感慨地说。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立足于湖南这片土地,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系主任邓验教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搬到先进制造业前沿、乡村振兴一线、红色遗迹之中,让学生知行互促,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悟”的转变。

  共创为“钥”,开启出圈之门

  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思想困惑,需要深入人心的思政课帮助塑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答好青春之问,课程团队鼓励学生从自身寻找问题的答案,以青春视角把握思政课入脑入心的钥匙。

  “以前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思政课,总觉得理论离我们很远,但我们的思政课从学生的视角思考‘痛点’与‘槽点’,再在实践调研、创新创造中解决这些真困惑、真问题,思政课的理论也随之活了起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项和烽说。

  针对学生“如何树立正确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困惑,《以棋制胜筑牢文化自信》思政课上,以“棋局”设计为隐喻,用夯实本手、精炼妙手、规避俗手“棋理”,生动阐释青年需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围绕学生“如何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扎根基层教育”的疑问,思政微电影《图说教育》带领学生见证,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伟大奋斗历程,向学生展示教育家精神的强大力量,帮助学生坚定为建设教育强国奉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学生作为同龄人的‘局内人’,能敏锐捕捉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他们提出的比如价值迷茫、就业焦虑等困惑,往往更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教师避免自说自话,设计出直击痛点的教学内容。”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文珍说。

  不仅要鼓励学生“学”,更要引导学生“创”。课程团队积极探寻跨学科融合的育人切入点,将“专业基因”巧妙融入思政教育链条,助推不同专业学子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大思政课”赋能,参与创作思政作品。团队从选题策划到调研分析,从方案制定到成果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师生的智慧与汗水。

  图:师生团队共创的《答案》微电影拍摄现场。 (受访者供图)

  “依托专业优势,我们走进了沙洲村,巧妙运用光影、构图与叙事技巧,用镜头再现‘半条被子’的温暖故事,更在调研访谈中解密红色沙洲乡村振兴的胜利之源,让更多人得以穿越时空,感受先辈们的真挚情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陈莹说。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大思政课”更帮助他们实现了从“翻译者”到“传播者”的身份转变。“通过创作大学生网文,我学会了以全球视野审视问题,立足中国青年主体立场,深入思考如何践行时代使命,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现象。”俄语专业学生侯璐瑶说。

  目前,湖南师范大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团队已带领学生精心培育出21 个典型实践成果案例,其中9个获国家级奖项、12个获省级荣誉,“师生共创”的思政课程模式成效斐然。

  “教师在与学生共创的过程中,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需求,进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让思政知识真正入脑入心,还显著增强了学生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邓验说。

  共育为“媒”,开拓思政新境界

  为充分释放思政课堂的“乘数效应”,将育人效能最大化,湖南师范大学锚定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这一核心,紧握教师与学工协同合作这条纽带,搭建校地与校企深度合作这座桥梁,构建起“全员联动、全程贯通、全域协同”的创新育人生态。

  在这一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模式从过往沉闷的“单向灌输”,蝶变为活力四溢的“双向奔赴”。学生们不再被动蜷缩于角落充当“听众”,而是勇敢地站到台前,成长为思政课堂的 “主讲人”,积极分享见解、传递思考。

  “‘学生主讲、老师指导’,这一转变对于思政课堂的启发性非常大。”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丁峰说,学生通过设计备课、实地调研,深化了对思政课理论的理解,教师则在理论知识与技术支持方面提供支持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碰撞思想,思政课也从“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与此同时,课程团队还以“行走的坐标系”链接社会大课堂,打造线上线下协同的育人矩阵。线下,政府机关穿针引线,为实践调研提供政策指导与基地支持;先进企业关怀赋能、案例反哺,让学生在车间厂房真切触摸智能制造的脉动;基层群众热情相助,用鲜活故事为作品增添烟火气息。

  在邓验老师的带领下,17名湖南师范大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中车株机工厂与300位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学生们在邓验老师的生动讲述中深刻理解大国工匠“坚韧不拔”精神,在与工人朋友们的共同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对制造业成就的认识。“思政课不只是理论,它紧密连接着我们的专业实践。我意识到,自己编写的每一行代码都可能成为智能工厂的‘新扳手’!”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李知润兴奋地说。

  线上,学生在课程团队指导下聚焦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教育强国等时代课题,产出一系列微课堂、微电影作品,反响热烈,累计浏览量突破20万次,这些作品不仅在校园内引发广泛讨论,还通过社交媒体、教育平台等渠道,辐射至社会各界。它们成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桥梁,让大众得以深入了解学生视角下对时代发展的独特思考。

  图:团队师生运用全息影像技术穿越古今进行时空对话创新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社会大课堂是思政课的源头活水,蕴含着丰富多元的真实案例、鲜活故事与深刻哲理,源源不断地为思政教育输送养分。思政‘小课堂’不能和社会‘大课堂’脱节,而应把两者融合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在社会中用得上、用得好,做到知行合一。要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在时代发展里找准方向,实现价值。”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辉说。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