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前夕,湖南省汝城县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首届“汝城工匠”发布仪式举办。
近年来,汝城县依托工会平台和力量,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为使命,坚持在壮大队伍、提升服务、凝心聚力、关爱赋能、铸魂提能等方面久久为功,培育了一批“能工巧匠”。
匠心传承,弦歌不辍
汝城县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千年古县”“理学名城”“中国古祠堂之乡”,拥有54项各级各类非遗项目。作为湖南省文物大县,汝城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34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24个点,县级及以下文保单位11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4处。
作为当天活动的首位领奖者,汝城县义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建造师周远俊,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仿古建筑、古建筑建造及建筑物文物保护项目修缮及常态维修,带领团队参加了红色沙洲“五部一行”、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等众多修复提质项目,让600多座古建筑重焕生机活力。
80岁的土桥镇佳富村村民傅德雄,从16岁开始研修花木雕刻,成年后承接全县传统祠堂、古建筑的修缮工程,精雕细琢坚持六十多载。多年间,他用心用情言传身教,带好带出了多个中青年徒弟,还积极参加青少年技艺传承培训班。
68岁的土桥镇土桥村村民李洪发,21岁便熟练掌握了香火龙从扎到舞的全盘技艺。汝城香火龙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他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深入各地传艺送经。
南水村村民邓昌芬退役后,熟练掌握了祠堂、寺庙、四合院等古建筑设计施工工艺,以及木雕、砖雕、石雕、贴金等多种技法,曾参与县内数十处文物修复。
濠头乡“95”后朱云松,返乡专事美术培训及壁画绘制,主持过当地古书院壁、旧城改造等数十个项目壁画绘制修复,工作触角延伸到周边省份。
近年来,汝城县将文旅置顶至“三大引擎”中,实施了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古街、人文古迹修复维护等大量项目,为技艺传承拓展新空间。同时开展了非遗展演、技艺比拼、传承培训等丰富活动,唱响了百般技艺、传承不息的交响曲。
深耕热土,兴业富民
多年来,汝城县九冲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权种植上千亩“黄金奈李”“翡翠奈李”,成立专业合作社,直接带动60余户果农增收致富。他注重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在果树品种选育、推广上开展课题攻坚,培育研发了迟熟黄金奈李,破解了果肉“褐化”“黑心”问题,实现了错峰销售、避险增益。
10年前,井坡镇袁取养由矿产生意转投湘南黄牛养殖发展,凭着坚韧干劲,掌握了关键技术。他还建立华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辣椒规模基地,依托科技创新,打造了牛粪变肥料、种养循环化的立体农业,积极带动周边乡亲增收。
近年来,汝城县以小水果、小辣椒、小黄姜等为主导,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服务,切实促进群众兴业致富。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了园区蓬勃发展,促进了群众务工就业,涌现了不少产业“工匠”。
王宪江是盛联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空滤事业部生产经理,他锚定优化生产工艺和升级关键技术,开拓创新,取得实用性专利18个、发明专利2个。作为“巧工匠”,他培养生产线班组长、车间技术骨干、主管人才等30余人,培训了360余名熟练工。
在热水镇,郴州福永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阳华,开发了蕨根糍粑、葛根糍粑、糯米糍粑、玉米糍粑等十多个系列,不断延伸大禾米糍产业链条,带动200余户群众稳定务工。
汝城县水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朱强,坚守平凡岗位29年,带领单位集体获评省、市“青年安全示范岗”“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凝心聚力,知往鉴来
为传承劳动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汝城县以工会为平台载体,与时俱进、主动作为,坚持在凝心铸魂、强基固本、服务职工上多向发力,推动工会工作提质增效,能工巧匠纷纷涌现。
为凝心铸魂引领职工,汝城县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工人阶级宣传月”“劳模工匠进校企”等活动40多场次,积极举办全县职工运动会、青年人才交友联谊活动、国庆文艺晚会等常态活动,同时,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打造了系列特色行业思政课,对内以深入开展“五进”活动为干部职工“输血供氧”,对外走进中国中铁、多所高校等地,开展异地宣讲,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为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技能人才,汝城县自2024年6月启动“汝城工匠”评选活动,历经基层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公示等多环节,最终从43名申报者中选出10名“汝城工匠”。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伟业。汝城县委副书记、县长文建军表示,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引领广大干部职工弘扬劳模精神、践行劳动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砥砺奋进、勇立潮头,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邓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