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县域高中加速迈向优质学校-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10/17 09:40:21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县域高中加速迈向优质学校

字体:

  全链发力破局,增加学位、升级硬件、培育名师、变革课堂……

  湖南县域高中加速迈向优质学校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实施省级“徐特立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32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8万个;实施县中标准化工程,推动每个县平均投入3.8亿元,每个县至少建成1所标准化高中……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现场推进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厅长高山分享了湖南的县中振兴实践。

  近年来,湖南将县中振兴摆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努力办好每一所县域高中”为核心目标,高位推动县域高中提质升级,力争到2030年将全省近500所县中全部建成群众认可的好学校。

  硬件升级与数字赋能双管齐下

  县域人口占比超70%、县中学生占比达71.6%——这两组数据精准勾勒出县域高中在湖南教育版图中的分量。

  为破解县域普通高中基础薄弱、资源不均等难题,湖南以“徐特立项目”这一重大民生工程为抓手,联动县中标准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推动县域高中硬件设施实现跨越式升级。

  “能在高三时搬入‘特立教学楼’,感到特别开心。”今年秋季开学,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师生正式搬进“特立教学楼”。这栋综合性教学大楼涵盖25间学生教室、12间教师办公室及多功能报告厅,让教学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而是湖南100所县域高中的共同图景。

  作为2023年全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之首,“徐特立项目”两年间投入35.7亿元,新建108栋“特立”系列单体建筑,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教育升级网络。永顺一中、永顺二中的“特立科教楼”补齐了实验操作与实训教学的短板;湘乡市东山学校的“特立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更配套了心理咨询室、社团活动室等多元空间,让“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从期盼变为现实。

  县中的升级,不止于“有形建筑”的迭代,更聚焦“数字赋能”的突破。湖南同步推进县中标准化工程与数字县中“双百”行动,让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教学装备走进乡村课堂,为县域教育注入科技活力。

  培育名师与礼遇留人双向发力

  教师是县中振兴的第一资源。

  在长沙县一中“段贤清创客工作室”内,基于5G网络的交通信号灯故障智能更换预警装置格外亮眼。段贤清介绍,这是他与3名学生耗时7个多月完成的发明,该装置能够在信号灯故障时自动报警并换上备用灯。自2016年以来,段贤清不仅自己揽获8件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更指导学生获得了35件专利成果。

  如何为县中培育出一批这样的优秀教师?全省每年专项投入3200万元,设立1000余项教学改革课题,年均培训教师超1万人次,同时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设立各级名师工作室,重点培育县中“种子教师”,以点带面引领教师专业能力整体提升。今年,湖南更进一步启动实施“县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着力打造县域高中学科领军人才队伍。

  如何让教师“留得住”?湖南打出组合拳:一方面畅通编制补给通道,2024年全省县中教师较上年新增2460人,有效填补师资缺口;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教师减负清单、加大职称评聘倾斜力度等专属“礼遇”,全方位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在常德市,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定向培养等方式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打通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近三年支持县中自主招聘教师1201人,为师资补充开辟了高效通道。

  课堂变革与育人提质双轮驱动

  课堂作为育人质量提升的核心场域,正是县中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先改课堂,再改育人。”10月11日,津市一中围绕新学期课堂改革开展“头脑风暴”,副校长肖建军一句话点破核心。开学仅一个月,全校便完成三轮“推门听课”,各年级课堂专注度也随之有了明显提升。

  桂阳县蓉城中学探索“多元树人”的育人路径,不仅开设戏剧表演等六大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还推进课程融合、分层教学,为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匹配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这样的课堂变革,正是湖南“课堂质量提升计划”的生动缩影。目前,全省以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已有31所县中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校。

  同时,湖南注重让特色发展与教育公平同频共振。“多样特色发展计划”培育出8所特色高中、17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24所综合高中试点校通过“课程互通、学籍互转”为学子铺就多元成长路。

  湖南正用一个个具体举措,勾勒出三湘教育育人提质的鲜活图景。省教育厅厅长高山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顺应学龄人口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创新,巩固扩大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县中振兴成色,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步伐。”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