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一家箱包生产企业的车间里,55岁的李伍香正细心地将零部件逐个放入生产设备中。
今年9月,作为大龄劳工的李伍香,结束了在广东10多年的“南漂”生活,回到家乡会同县。“岁数大了,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就想着回家吧。”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会同,是常住人口不足30万人的小县,也是劳务输出县。习惯于“往外走”的李伍香,对回乡找工作本不抱太大期望,“人家一听我这年纪,又没什么技能,估计会直摇头吧?”
一座“桥”,给李伍香和许多像她一样的乡亲带来了希望——
随着湖南“湘商回归”工程的持续推进,加上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大山里的会同县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一些企业陆续落户、扩产。然而,招工的难题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乡里、村里的一些待业人员,却对企业招工需求不了解。自今年起,为了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实现“双向奔赴”,会同县启动了“就业立交桥”工程。
“所谓‘桥’,就是一头连接求职者信息,一头连接用工者需求。”会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田玉桃介绍,当地以村、社区为单位,依托人社协理员和驻村工作队、社区网格员等,收集了县域内适龄劳动力的基本情况、从业经历、个人特长、就业意向等信息,建成了人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数据库,一旦有新的用工需求,大数据自动筛选比对后,人社协理员将直接把招聘信息推送给合适的求职者。
图为11月29日拍摄的怀化人社驿站会同产业开发区站。新华社记者袁汝婷 摄
同时,当地人社部门将服务端口前移,在乡镇、产业园区等地设立人社驿站,提供岗位推荐、政策咨询等,整合了技能培训、社保服务、园区务工保障等多环节资源。“不仅是‘桥’,而且是多维度、立体化的‘立交桥’。”田玉桃这样解释“就业立交桥”这个词。
去年8月,一家企业将总投资15亿元、年产能可达1200万只箱包的生产制造项目落户会同县的会同产业开发区。今年10月,家住连山乡大坪村的李伍香在村里人社协理员的带领下,来到这个开发区参观。开发区人社驿站的工作人员为她和老乡们提供了详细的就业指导。由此,李伍香决定加入这家箱包生产企业。
11月29日,工人们在箱包生产车间里忙碌。新华社记者袁汝婷 摄
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会同县有越来越多和李伍香一样的大龄求职者顺利找到了工作。58岁的宋喜平多年从事长途货运,年岁渐长,身体逐渐有些吃不消,今年决定返乡。
“以前看到外面广告贴的招聘信息,不晓得靠不靠谱,不敢乱投。现在政府帮我们把关推荐工作,很有安全感。”宋喜平说,10月底,他通过人社驿站的引荐找到了工作,“收入虽然比以前低点,但轻松些,养家不成问题,离家还近。”
田玉桃介绍,为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解决“用工荒”和“留工难”,会同县还出台了多条稳岗激励措施,包括对在产业园区企业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员工发放补贴、为园区企业员工提供住房保障和购房优惠等。(记者张格、袁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