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水有利,必先利于水”
——湖南湘江新区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晗
隆冬季节,阳光和煦。三三两两的市民漫步长沙龙王港梅溪湖段,堤岸树木青翠,“过去是绕道走,现在只想慢点走。”62岁的市民王德志感叹这里环境的变化。
从避之不及的“黑臭河”,到令人心向往之的“生态河”,龙王港旧貌换新颜,是人水和谐共生的范本。
“要想水有利,必先利于水。”湖南湘江新区坚持水环境提升、水生态修复导向,以解决群众关切的突出水问题为重点,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推动河湖长制从河湖有效管控走向全面治水,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画卷徐徐铺展。
有名有责,每一道河湖都有“健康守护人”
守护好一江碧水,“水流到哪里,河湖长就管到哪里!”这在湘江新区掷地有声,每一道河湖都有“健康守护人”。
新区范围内共有涉水街镇24个,大小河流27条,主要湖泊8个、水库43座、堤垸18个、沟渠塘坝等小微水体8896处。2022年“三区合一”以来,整合三区资源,制定河湖长制实施方案,建立新区、乡镇、村三级河湖长责任体系,“河湖长+检察长+警长”联合巡河执法,共护河湖安澜。目前,27条河道、8个湖泊均设立了河湖长,186名领导干部担任各级河湖长。
今年4月,正值汛期,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总河长谭勇巡河发现,湘江观沙岭段岸线部分出现塌陷,立即交办相关部门迅速修复。在总河长指挥调度、河湖长办跟踪督促、相关部门合力推动下,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针对雷锋河路水土流失、梅溪冲撇洪渠排污等重点问题,河湖长深入一线,整改销号;针对靳江河、雷锋河水质问题,对症整改和系统治理相结合,推动水质根本性改善……
今年以来,新区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局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分级分段形成所有水体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工作机制,全区各级河湖长巡河累计6000余次……从“总指挥”到“最前哨”,从“分段管”到“全域管”,从“一家管”到“合力管”,“水清河畅、鱼翔浅底”的图景到处可见。
有为有方,打通管水治水“最后一公里”
“候鸟又飞回来过冬了!我看见珍稀鸟类凤头鸊鹈在洋湖安家,还生了宝宝……”立冬时节,摄影爱好者冯健在洋湖湿地公园拍到了成群结队迁徙而来的候鸟。
洋湖垸曾是个“水窝子”,还是周边污水的吸纳池。2010年7月29日,洋湖湿地公园开工建设,通过退田还湖、易地搬迁、疏通水道、拉通水系、生态整治,全面恢复了洋湖的湿地功能和本来面貌。
一座洋湖湿地公园,如今已成为长沙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板。
为进一步创新巡河机制,新区率先引进无人机辅助巡河,并将智慧无人机巡河推广至全区河湖巡查治理。“天眼”治水,“智慧”治理,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立体化监管机制,打通了管水、治水“最后一公里”。
“这个地方疑似有破坏环境行为,我们去看看!”新区河湖长办工作人员曹峻荣、王虎带着无人机,经常在辖区内大小河湖巡查。他们发现问题后,当即联系当地乡镇河长办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处理。
此外,还搭建河湖长制信息系统、排口网格化智能监控系统、电子水系地图等,各级河湖长实现“掌上巡河”,治水管水逐步向信息化、标准化迈进。河湖长治水,已然是全方位“智慧立体”治理。
湘江新区以“一江两河”为主战场,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22年,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均为100%,
有能有效,清水润泽转化为“金山银山”
河湖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是唯GDP,还是以高质量发展排座次?新区谋长远,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莲花镇桐木村,也曾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新区下决心整治,一方面治污治岸,建成莲花社区、曾家桥村、桐木村、云盖村4座村(社区)污水处理厂;另一方面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公园,修建2公里木栈道和6.5公里自行车道……如今的桐木河,绿草茵茵。现代农业公园小微水体管护样板区,波光粼粼。附近居民吃上“生态饭”。
梅溪湖从过去的葡萄园变身为国际新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背后也隐含着“水润万家、利惠民生”的深层逻辑。
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开发建设,融合防洪、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和高档住宅、高端产业开发于一体,给梅溪湖带来生态嬗变的同时,也加速释放片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的虹吸力,反哺城市发展。
从梅溪湖出发,洋湖生态新城、西湖文化园、后湖国际艺术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一批滨水产业带和价值高地伴水崛起,形成“水带地升值、地生金带水”的新模式。
湘江新区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比翼齐飞”,解锁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