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粮仓|育种:种业大省攥牢农业“芯片”-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4 06/11 17:41:23
来源:新华社

中部粮仓|育种:种业大省攥牢农业“芯片”

字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种业大省,近年来湖南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积极培育稳产高产的优良作物种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重点实验室内,副教授黄成正在指导学生认真操作实验器皿,对玉米植株叶片进行基因型鉴定,在众多玉米样本中,可以准确、快速地选择具有优质性状的样本,为下一步田间育种试验奠定基础。

  作为作物遗传育种的专家,黄成近年来带领学生从事玉米、大豆野生种质资源优良等位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已经有一个玉米新品种得到了商业化推广应用。

  黄成告诉记者,“传统玉米育种培育周期长、成本高、表型鉴定困难。利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玉米育种的精度、表型鉴定的准确度。”

  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分子育种实验室研究员李乐正在把脱壳的水稻种子放进样品盘里,随后将样品放置在全自动移液工作站上,进行样品DNA的提取。

  李乐提取的样品是一份田间试验的低镉水稻种子,利用专门的低镉基因探针进行快速检测,可以清楚看到这批种子的基因具备低镉特性,符合生产需求,农民能够放心使用。

  “分子育种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工具,去支撑我们整个的种业育种。对于常规育种来说的话,它肯定是更加精准,更加准确。”李乐说,“我们打造的是一个高通量的技术平台,能够让很多种业公司、很多的科研院所都能够用得上、用得起,并且能够得到高质量、准确的基因型检测结果,去支持他们的科研端、育种端和产业端共同快速发展。”

  作为种业大省,湖南充分发挥种业科研优势。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23年底,湖南拥有8位农业领域院士、3900多名种业科研人员,累计创建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育种中心或改良中心,杂交水稻供种量和辣椒供种量分别占全国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记者:程济安 周勉 胡函博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